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佛教历法

词:

佛教历法

解释:

佛教有关历之法则。最初任何国度皆使用太阴历,迄今单纯的太阴历仅存于宗教之回回历。在埃及,则依尼罗河之定期泛滥而成立太阳历,后传至波斯,又为罗马所沿用,称为罗马历;几经修正后,更发展为现代之太阳历。此历法虽属正确,但其月名与季节之关连并无任何意义。在印度,则有以太阴历为基础之印度历法;以此调和一年之季节,而构成太阴太阳历(luni-solarcalendar)。此种组合太阴与太阳之运行,除印度之外,亦见于犹太历、巴比伦历、希腊历、中国历等,惟其内容各异。

佛教天文历即古代之梵历,此系佛典中记载之天文历法,为佛教徒间常用历之通称;佛教系根据须弥山说,而成立此一独特之历法。梵历由满月之翌日至次一满月间为一个月。满月

之翌日至新月前一日之前半月,称为黑分或黑月;从新月至满月之后半月,称为白分或白月。故一个月相当于阴历之十六日至次月之十五日间。一年十二月之名称与农历对照如左表所示:

其中,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渐热时,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盛热时,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时,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茂时,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渐寒时,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

盛寒时;以上称为岁分六时,略称六时。又于六时之中,渐热时与盛热时合称热时或热际,雨时与茂时合称雨时或雨际,渐寒时与盛寒时合称寒时或寒际;以上称为三时或三际,然三际如何配于日月,则各有异说。上述系根据真谛三藏及大唐西域记之说。此外,亦有早一个月,或早二个月之说法。

又制呾逻月至逝瑟吒月之期间即所谓之‘春’,頞沙荼月至婆达罗钵陀月之期间即是‘夏’,阿湿缚庾阇月至末伽始罗月之期间为‘秋’,报沙月至颇勒窭拏月之期间称为‘冬’;以上又称四时。另有分为冬、春、雨、终、长等‘五时’者。

上记之外,另有日曜(又称太阳、日星、日精)、月曜(又称太阴、月星、月精)、火曜(又称火星、荧惑星、火精)、水曜(又称水星、辰星、滴星、水精)、木曜(又称木星、岁星、摄提、木精)、金曜(又称金星、太白星、长庚、金精)、土曜(又称土星、镇星、地、土精)、罗侯星(又称黄幡星、蚀神、复)、彗星(又称豹尾星、旗星、蚀神星、计都)等九个天体之说,称为九曜、九执(梵nava-graha^h!)。曜,乃可发出光亮之意;执,则随日时而运行不离之意。

新月至次新月之一个月间,月之运行圈(又称白道)有二十八个星宿(即星座),此即二十八宿。太阳之十二个月的运行圈(又称黄道)有十二星宿宫,此即十二宫。九曜、二十八宿、十二宫均可用于占卜。(参阅‘佛教天文学’2671)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