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圣教量

词:

圣教量

解释:

梵语a^gama,或a^gamaprama^n!a。又作正教量、佛言量、至教量(梵a^pta-a^gama,意指自可信仰者之处所受的传统之教)、声量(梵s/abda,又作圣言量)。意指以本派所尊奉之圣书或圣人之教导作为正确知识之来源、标准。佛教一般使用a^gama一词,吠陀婆罗门诸哲学派则使用s/abda一词,均为可信任者之教示(梵a^pta-nirdes/a)之意;所谓可信任者,于佛教指佛、菩萨与诸贤圣,于婆罗门哲学则指说吠陀之神仙,或吠陀中所说之‘法的现证者’。

印度哲学诸派之中,除顺世外道、胜论派、佛教论理学派外,皆主张圣教量为独立之量。盖于佛教中,古因明在现、比二量外,承认圣教量给予现、比二量确实性之保证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并谓,一切智所说之言教称为圣教量,圣教量之条件有三,即:(一)不违圣言,(二)能治杂染,(三)不违法相。然陈那以后之新因明佛教论理学派则否定圣教量之独立性,仅立‘现量’与‘比量’为正确知识之来源或标准。陈那之集量论中主张,所谓圣教量,系从可信任者之声音比知而得,故其所信任者为比量,听闻其声音则为现量。故知陈那所谓圣教量与现、比二量之关系恰与古因明之主张相反,认为圣教之圣教性由于现量、比量而得保证;亦可说,所谓圣教量,必包含于现量、比量之中,而无别立之圣教量可言。[阿毗达磨集论卷七、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、集量论观离品、因明正理门论、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、大乘义章卷十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、S.C.Vidyabhu^sana:HistoryofIndianLogic,1921;H.N.Randle:IndianLogicintheEarlySchool,1930、佛教论理学(宇井伯寿)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