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2-10-30 00:04:12

佛学大辞典
十六行相

词:

十六行相

解释:

梵语s!od!as/a^ka^ra^h!。又作十六行、十六行观、十六行相观、十六圣行、十六谛、四谛十六行相。行相,相状之意。观四谛时,各有四种差别,于其时所产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种。据俱舍论卷二十六所载,苦圣谛有四相(苦谛四相):(一)非常(梵anitya),待缘而成故。(二)苦(梵duh!kha),逼迫性故。(三)空(梵s/u^nya),违我所见故。(四)非我(梵ana^tman),违我见故。集圣谛亦有四相(集谛四相):(一)因(梵hetu),其理如种子。(二)集(梵samudaya),同于显现之理。(三)生(梵prabhava),能令续起。(四)缘(梵pratyaya),能令成办;譬如泥团、轮、绳与水等众缘,和合而成一瓶。灭圣谛亦有四相(灭谛四相):(一)灭(梵nirodha),诸蕴尽故。(二)静(梵s/a^nta),三火息故。(三)妙(梵Prani^ta),众患无故。(四)离(梵nih!saran!a),脱众灾故。道圣谛亦有四相(道谛四相):(一)道(梵ma^rga),通行义故。(二)如(梵nya^ya),契正理故。(三)行(梵pratipad),正趣向故。(四)出(梵nairya^n!ika),能永超故。十六行相名虽十六,实事唯七。谓缘苦谛者,名实俱四;缘余三谛者,名四实一。说十六行相之目的,为治常、乐、我所、我见等见,故修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等行相;为治无因、一因、变因、知先因等见,故修因、集、生、缘等行相;为治解脱是无之见,故修灭行相;为治解脱是苦之见,故修静行相;为治静虑及等至之乐为妙之见,故修妙行相;为治解脱是数数退堕而非永恒之见,故修离行相;为治无道、邪道、余道、退道之见,故修道、如、行、出等行相。[坐禅三昧经卷下、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四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]


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

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,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、术语、典故、典籍、专著、名僧、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。

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

返回
顶部